80年代初,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翻译学术界也酝酿成立群众学术团体。1981-1982年期间,中国外文局出版《翻译通讯》,并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委在姜椿芳等老一辈领导的促进和上级部门的批准下,成立中国译协。
1981年,李佩代表中国科学院参加了姜椿芳先生主持召开的中国译协理事会扩大会议。当时,到会的都是全国外语院校的一些知名学者,如:北京外语学院(现外国语大学)的王佐良教授、周珏良教授,北京大学的李赋宁教授,以及钱钟书先生、叶君健先生等。姜椿芳先生当时是中共中央马列主义编译局局长,他在担任中国译协(1982年6月21日正式成立)第一任会长前后,多次听取了李佩有关组织中国科技翻译队伍方面的建议。李佩对科技界情况很熟悉,又一直在外语教学第一线,认为科技翻译与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十分密切,科技翻译这块阵地又比较特殊,不是刚毕业的外语系学生所能胜任。需要一支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的科技翻译人才。姜椿芳先生接受了李佩的意见,召开了国家各部委搞科技翻译的人员的座谈会。会上,各部委的翻译人员提出很多意见和建议。会后,李佩就科技翻译人员的待遇、职称等问题向姜椿芳建议可以把业务优良的科技翻译工作者提升为“副译审和译审”。 这样便于稳定一支科技翻译的队伍。姜老很重视李的意见,立即表示要上书反映。同时,在1982年,姜椿芳先生提出成立中国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的想法,并建议中国科学院来牵头筹建。李佩认为,这是涉及全国翻译界的一件大事,我们可以来促成它,但当务之急是先成立中科院科技译协。于是即向院领导汇报并经得同意后,就开始筹建中国科学院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的工作。
自1983年起,李佩多次找科学院外事局(国际合作局)有关领导及骨干力量韩建国等谈及把全院科技翻译队伍组织起来的设想,并建议李亚舒(李佩为科学院办的出国进修英文班的学生)来抓具体工作。1985年国际合作局副局长崔泰山和李亚舒同志向当时主管院外事的秘书长胡启恒汇报和请示筹建中科院译协事宜。随后又写了书面报告。在得到当时的严济慈、孙鸿烈等主要领导同意后,中科院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于1986年9月正式成立(院发文到全国12个分院)。经院领导批准,院译协第一届理事会由胡启恒秘书长兼任会长,崔泰山、李佩等人为副会长,崔泰山兼任秘书长,李亚舒兼常务副秘书长。1992年,全院译协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李佩代表胡启恒同志到会主持,并再次当选为副会长。
1988年8月,《中国科技翻译》杂志(季刊)正式创刊,崔泰山任主编、胡启恒、李佩等人任顾问,李莲馥编审为责任编辑。
1988年6月,院科技译协即开展对外的学术交流,首先邀请了日本科学技术翻译家协会(The National Translation Institut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of Japan)理事长是恒正访华,李佩曾设家宴款待,崔泰山副会长代表我方商谈了同对方合作交流的具体事宜,其中包括在国际翻译家联盟(FIT)等广泛领域的相互支持与合作。
通过是恒正先生的牵线,我们结识了韩国翻译家协会会长、国际译联理事方坤先生,从1989-1999年,中科院科技译协与韩国翻译家协会开展了频繁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其中方坤先生应邀访华总共达七八次,前几次都由胡启恒会长出面,李佩参加,后来是李佩代表胡启恒会长出面,会谈或设家宴款待。1990年双方达成协议,共同出版《中国企业一千条》(中方负责中文编辑,韩方负责翻译,在韩国出版)。1993年,方坤先生又以国际译联理事的名义,向FIT第13届世界大会推荐《中国科技翻译》杂志参加评奖,获大会通过,并荣获“国际译联1990-1993年度最佳国家级翻译期刊奖”。
国际译联在其1990年的第12届世界大会(贝尔格莱德)通过接纳中科院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为FIT正式成员。1995年,“首届亚洲翻译家论坛”会议在中国召开。中科院科技译协作为发起和承办单位之一,主持了该论坛科技翻译组的讨论,李佩始终关注和到场指导院译协的这些涉外交流活动,比如,1998年8月,院译协接待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何慧玲所长来院访问;1997年10月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的国际翻译研讨会期间,胡启恒副院长出面接待国际译联主席埃尔比洛等一行六人的活动。李佩参加了接待,并介绍了院译协及《中国科技翻译》杂志的工作,与对方充分交流了学术思想,受到了客人们的欢迎。
中科院科技译协成立后,会同院外单位,组织了十多次全国性的科技翻译讨论会。李佩在组织和指导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2004年8月,在中科院研究生院举行第11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李佩到会介绍了有关历史,她的学生李家春院士以其亲身体会,谈了科技翻译的特点与重要性,举例说明如何搞好科技翻译。2006年,第12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在乌鲁木齐举行,李佩虽不能亲自参加,但具体组织了中科院力学所和研究生院在科技翻译第一线长期工作的她的学生们参加,并在大会上作了报告。谈庆明研究员的报告,指出了实践的重要性,以及提高科技翻译工作者素质的途径,使与会人员大为震动并对他的观点欣然认同。王克仁和陈允明研究员的报告列举了大量实例,说明译者必须对原文有深刻的理解才能译出“信”和“达”的译文。在这次研讨会中,发言和讨论十分热烈,与会人员普遍认识到:在当前高速发展的形势下,中国迫切需要大量的科技翻译人才,急需各个部门重视,开展和加强多种类型的教育、培训工作。
可以这样说,至少在中科院的范围内,科技翻译的骨干力量许多是李佩的学生,或受过她的教诲。在中科院科技译协成立后,各所成立的分会,很多受到李佩的影响。像在力学所、化冶所、生物物理所等举行的翻译竞赛,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二十余年来,中国科学院科技翻译协会的工作是有成绩的,但是面对国家科研单位的需要,院译协的工作做得还很不够,需要院领导进一步的关注和支持。